乐鱼体育官方首页经典培根(原味)

“顶流”近两百年广式早茶为何还没“过气”?

时间: 2024-07-27 05:22:51 |   作者: 牛肉培根系列

产品说明

  比如GDP总量连续34年领跑全国的背面,是“浮生半日,得闲饮茶”这般刻在骨子里的独特早茶文化。

  与热辣滚烫的川菜,浓油赤酱的鲁菜等其他菜系不同,广东早茶的烟火气是清晨一壶清茶的芳香,是各类精致包点带来的仪式体验,也是古式茶楼中的市井喧嚣。

  “饮咗茶未?”这一声日常的招呼问候,是代代广东人在早茶文化中叹出来的老友交情。随它世事如何变迁,不变的总是那份从清晨叹到中午的气定神闲。

  广式早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咸丰年间,发展至今已大体经历了170余年的光景。

  “二厘馆”是广式早茶的起点。广州的商业贸易历来十分繁荣,一些餐饮店家开始以平房作为店铺,用木凳搭架于路边的小馆形式做起茶点生意,由于茶价二厘而被称为“二厘馆”。

  往来于“二厘馆”的顾客多以码头工人、小摊商贩、本地居民为主,一壶茶、一碟粉、一份糕点,既能歇脚饱肚,又能闲聊社交,逐渐形成了广式早茶“叹”文化的底色。在广东人的语境中,所谓“叹”,意为慢慢享受,“叹茶”,即慢慢享受早茶这段休闲时光。

  消费需求始终是多元化的,这也必然会让商业形态发生进阶。随着广州通商口岸地位的提升,海内外商贾富绅们迎来送往、会谈应酬的需求激增,富丽堂皇的中高端茶楼应运而生。

  俗话说“有钱上高楼,无钱地下踎(蹲)”,便生动反映了早茶文化发展出的不同消费形式,彼时,早茶不仅仅在路边平房,也逐渐进入了亭台楼阁、花园院落中,成为了一个覆盖各个消费水平群体、更为主流的消费品类。

  这直接推动了早茶包点的精致化发展。与二厘馆粗糙的大松糕、芽菜粉不同,茶楼中的早茶供应了更为上等的茶叶,以及精美的马蹄糕、烧卖、糯米鸡、叉烧包等广式包点。

  而后,跟着社会、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各式茶楼像雨后春笋一般在广州涌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便形容了广州茶楼的密集程度。

  市场有了竞争,也就有了活力。茶楼们不仅比拼选址、装修,也会在茶叶、点心上钻研创新,不断融汇西餐或其他菜系的优点,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式糕点和餐品。例如早茶“四大天王”中的蛋挞,便是经由广东点心师傅改良的“西方舶来品”。

  林立的茶楼,对应着火爆的市场,无论商贾豪绅、文人雅士还是白丁俗客,都将早茶视为“心头好”。

  1927年,鲁迅来到中山大学任教,也很快喜欢上了“叹”早茶。他在日记中记录了到过的25家茶楼馆子,包括了至今尚存的陶陶居以及南园、北园酒家。

  “在广州,我们也时常到专门的茶室去吃茶点,那些点心真精致,小巧,并不太饱,茶又清香,都很合口味。而生活除了教书之外,着实单薄,遇到朋友,就不期然地也会相约去饮茶了。”鲁迅的爱人许广平在书中如是写下了钟爱早茶的原因。

  直到现在,任时光荏苒百年,早茶依旧是大多数广东人无法抗拒的独特味道,人们依旧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叹”着早茶。

  每天清晨,各类老字号茶楼外始终有无数食客在等候早茶开市,其中既有习惯成自然的老广街坊,也有慕名而来体验打卡的各地旅人。

  “这是我近几年来吃过的最好的一顿早餐。”在江浙创业的阿峰在一次出差中与广州的友人约了次早茶,体验过满满仪式感的工夫茶和满桌精致的糕点后,不禁感慨广东人真是做生意“搵钱”与美食生活两不误。

  从诞生开始,“一盅两件”便是广式早茶的代名词之一。一盅即茶盅,两件即两笼点心,早茶的灵魂不仅是慢慢“叹”茶所代表的生活哲学,还有那坚守传统却又千变万化的粤式点心。

  二十世纪50年代之后,广式早茶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迅猛发展,且获得了不断与海外餐饮专家交流互动的机会,赢得了来自世界的赞赏。

  七十年代时,广州流传着一段真实的故事。彼时的广交会开幕期间,一批日本美食家听说广州泮溪酒家有一千多种点心,便慕名前来订席,要求连续一个月每天吃不重样的点心。

  当时执掌泮溪酒家点心部的是有着“点心状元”之称的国家特一级面点师罗坤,其带领团队胸有成竹,沉着应付。到了第九天,日本美食家们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名不虚传”的四个大字,表示心悦诚服。

  改革开放后,全球海鲜、食材进入早茶市场,粤点朝着馅料、形式多样化,色香味俱全的方向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各类茶点推陈出新、精美繁多,形成广式饮茶的独特特色和美食风格,也促进了广府饮茶习俗的繁荣发展。

  到八十年代时,广式点心就已达到4000种以上,被称为粤菜中的“万花筒”。这样的成就背后,坚守传统与锐意创新缺一不可。

  “观察来看,粤点注重形制上的传承,在馅料、面皮等方面则敢于用新式材料来迭代。”美食作家、粤菜文化学者钟洁玲对红餐网表示,粤点辩证看待传承与创新是十分正确的,这也是对市场、顾客负责。

  钟洁玲此前组织并参与了《中国粤菜故事》一书的编撰,书中列举的如金莎海虾红米肠、黑金虾饺、原只鲍鱼酥、榴莲天鹅酥、三文鱼挞、手工醒狮包等皆为创新粤点。

  在广式早茶的传承与创新这方面,白天鹅、陶陶居、点都德等广式早茶代表品牌们也从未缺席。

  “在白天鹅宾馆开业的四十年间,传承与融汇未曾间断。”白天鹅宾馆总经理助理伍德林对红餐网表示。白天鹅的点心大师们认为,早茶的工艺、味型以及技艺,都是需要传承和坚守的,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要做好融汇和创新。

  以白天鹅主打的“网红”产品榄仁萨其马为例。萨其马的首创并不是白天鹅,这是一道有着悠久历史的满族小吃,经过多年的传承融汇,才加入到了广式早茶的点心品类中。在此基础上,白天鹅对萨其马的配料和制作进行了改良,特有的榄仁萨其马也就应运而生。

  伍德林也介绍称,白天鹅会定期做市场调查与研究,根据食客的口味、时令节气等因素不断开发新品。显然,既有经典点心的坚守传承,又有结合时代的融汇创新,是白天鹅的味道能一直延续与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传统的创新,都是有根基的创新。”陶陶居是广式早茶百年老字号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授予了“中华老字号”“国家特级酒家”等荣誉称号,其点心制作技艺也是广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相关负责人对红餐网表示,经营早茶生意,必须理解哪些要坚守,哪些要创新。

  陶陶居的茶点兼顾了传统与创新,既有很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早茶“四大天王”,以及广府美食中备受欢迎的濑粉、咸煎饼等等,也有基于传统糯米鸡创新而来的卡珍芝士焗糯米鸡等新品,深得年轻花钱的那群人的青睐。

  在陶陶居看来,以00后为代表的Z世代花钱的那群人正在不断壮大,早茶要注入更多年轻一代喜爱的新潮、活力元素,才能不断产生破圈效应,让多元化的消费市场爱上早茶,爱上广府饮食文化。

  在传承与融汇的实践中,已经将广式早茶带到华东、西南等区域市场,在全国布局了超70家门店的点都德也有不少经验。

  点都德是“叉烧包”“虾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保护单位,坚持古法技艺的同时也在持续创新,例如其超人气单品“金莎海虾红米肠”连续多年获亚洲地标美食称号。

  “点都德一道道点心的背后,是博采众长的传承融通,这也赋予了粤点文化更鲜活、更强悍的生命力。”点都德品牌中心负责人朱曼华对红餐网表示,无论在华东、西南还是别的市场,点都德都会将当地特色食材、口味喜好融入进来,推出一些区域限定点心。

  比如,蟹是华东市场比较偏爱的一种食材,点都德便在华东市场的点心产品研制中融入了更多蟹的元素。而在以成都为代表的西南市场中,则更多结合了当地特有的时令食材来进行点心研发,在颜值造型上也针对地区特色做了创新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不单单是白天鹅、陶陶居和点都德,早茶文化、形制内核的坚守,博采众长包容创新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各式各样的早茶、粤菜品牌和门店中。

  也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的思辨中,广式早茶得以从朴素的“一盅两件”,发展成如今千变万化的形态。

  近年来对于广式早茶的唱衰声,大多分布在在广式早茶难以“破圈”上。与之相关的观点一致认为广式早茶是广府文化孕育出的独特形式,脱离了广府文化圈便难以打开市场。

  例如,北方消费者并没有喝早茶的习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又没有条件慢慢叹早茶,再加上口味差异、价格偏贵等种种因素,部分观察者并不看好广式早茶在广东以外市场的发展。

  “其实,早茶文化早已成功走出属于广府文化圈的大湾区了。”伍德林坦言,如今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大城市都能看到成熟的粤式茶楼品牌,而各大高端连锁酒店的中餐厅里,提供粤菜和点心的也不在少数。

  此外,陶陶居、点都德这些锐意创新的早茶“佼佼者”,也早已实现了破圈发展。

  眼下,陶陶居从广州出发,一路发展至厦门、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已发展了34家门店,在各个城市都出现了现象级的爆火效应。点都德在成都、上海、杭州、南京等广府文化圈外的城市均有落子,每逢节假日也都宾客如云。

  厨师团队精湛的手艺,是陶陶居征服各地食客的一大关键。陶陶居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其在上海、北京、厦门、成都等门店的所有后厨人员,全部是由广州总部派驻的正宗“广东师傅”。

  “坚持传统手工制作保证出品,是陶陶居过去、现在及未来必须坚守的根本。”上述负责这个的人说,广式点心讲究食材的新鲜,更讲究每一道出品现场制作的工序,在食材新鲜的基础上,一定要手工包制、即点即蒸,冒着热气上桌才是好吃的点心。

  点都德同样认为细节决定成败。朱曼华介绍称,早茶点心背后是数千项食材的采购问题,点都德对每一个食材都制定了详细的收货标准,例如河粉的宽度,菜心的尺寸、新鲜度等等,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再落实到各地门店中,从而确保源头食材的品质。

  在出品方面,点都德也坚持手工现制,从培训到最终出品的一系列环节有一整套的操作职责分工,保障点心的品质稳定。

  两大早茶连锁品牌在各区域市场的发展,也侧面反映出广式早茶具备适应不一样市场的可塑性。陶陶居与点都德对此也有着相似的感知。

  陶陶居相关负责人坦言,喝早茶慢慢的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传递的是对美好、惬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种生活方式的感染力是不分区域和城市的,能够说是当代人的共同追求。

  当下,消费者消费茶点,也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早茶这个时段上,饮茶文化已经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比如,在24小时供应茶点的“子曰·禮茶居”,消费者们既可以像老广们一样一大早就去店里等候叹早茶,也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在中午或晚上光顾,把茶点当作正餐消费的选项。

  “很多粤菜、粤点品牌都在全国化发展,而这也持续带动着广式饮茶的风潮。”朱曼华表示,从实际的落地情况去看,地区口味的差异反而是各地消费者愿意尝试不一样风味的驱动力,而非障碍。即便没有早茶消费习惯和文化习俗,不一样的地区的消费者也都很愿意体验老广的早茶文化。

  再来看看海外市场,各地唐人街里形形的早茶酒楼,也早已征服了“歪果仁”的味蕾。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早茶在英文体系里并非直译为“Morningtea”,而是“DimSumBrunch”,与粤语发音的“点心”谐音,喝早茶也被称为“yuncha”,与粤语饮茶的发音别无二致。

  “在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必定能找到品尝粤点的餐厅。”伍德林表示,白天鹅宾馆的点心厨师团队也曾获邀前往欧洲和北美进行文化交流。

  以上种种,足以窥见广式早茶在不同消费市场中的真实境遇。也因此,对于广式早茶的破圈发展,虽不可盲目乐观,但也大可不必“唱衰”。

  广式早茶发展至今已大体经历了170余年的光景,为何依旧是大多数广东人无法抗拒的独特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