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事迹,肯定对各类事迹都很熟悉吧,事迹属于事务公文的一种,有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的作用。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养殖业先进事迹材料(通用11篇),欢迎各位分享。

  小根,男,苗族,高中学历,广西桂林市资源县车田苗族乡人,现任资源县金紫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他坚守大山20年,从一名返乡创业人员成为远近闻名的黄牛养殖能手到引领带动当地贫困户发展高山黄牛有机养殖,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让有机黄牛成为高山乡镇的特色产业。

  小根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家境并不宽裕。后和爱人进入政府单位工作,可以说拥有了稳定、别人羡慕的工作。然而小根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远赴南宁、钦州、海南等地打工学习技术创业。

  小根在南宁一家农业公司工作,参与多个扶贫产业场建设,看到建设的果园、蔬菜场给当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就心里琢磨自己的家乡适不适合,考虑可以引进什么品种合适。2000年,有点积蓄的小根回到家乡,依靠打工赚回来的经验和资本,结合本地特色,个人投资10万元,建起了大棚,实验推广嫁接技术,引进了适合高山种植的台湾珍珠圣女果,这果一种就是7年;他把技术和种植经验毫不保留地教给村民,施行“订单农业”的模式,跟周边农户签署协议,合作发展,他自己腰包鼓了,农户收入也高了,村民们脸上笑开了花。山风徐来,阳光下小根看到苗寨山上遍地的珍珠圣女果挂满枝头,红艳艳的,分外好看,他也开心地笑了。

  2008年,不安份的小根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村子上面的金紫山十里坪坦,高山气候,草原如画,地阔草肥,牧草资源很丰富,如果养牛羊,该是多么好的一个天然环境!他看到牛羊有机食品的发展前途,开始探索有机生态种养殖技术。他大胆承包了100多亩的高山天然草场,从外地购进100头牛犊。然而由于不适应本地高山寒冷潮湿的气候,再加上养殖、管理技术缺乏,第一批牛犊存活率不到30%,损失惨重。剩下的牛在过冬时,工人喂了山上的茅草,又死了一批。小根把牛肚子剖开来,才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工人把茅草切割成锋利的梭角形,牛吃下去后,消化不了,茅草把牛肚撑破了。但他坚信“农村人就是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这么好的天然资源就要懂得保护和利用”,不服输的他到各地考察学习,聘请专家实地指导,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最终培育出了适合本地独特地理条件、环境条件和天气特征情况的优良品种高山黄牛。2012年小根成立了资源县金紫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投资的金额500万元。公司着眼于当地丰富的高山草场,用以发展草食畜牧业,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产生大量的堆肥,进行有机种植,是集种养于一体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企业。公司基地位于桂林市资源县车田苗族乡,海拔在700~1000米山地上,占地面积9000余亩,最重要的包含能繁母牛基地、高山有机牧场、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等3个基地。目前年出栏肉牛500余头,肉羊1200余头,有机蔬菜500多吨,年总产值达2000万元。公司有固定员工26人,还长期与区内外专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为公司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牛、羊肉已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2016年小根获得了自治区南方牧场扶持项目资金360万。

  2017年小根用孙子的名字杨山河注册了“杨山河”品牌,并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他把读完大学在外工作的儿子杨进伟也叫了回来,再送儿子到柳州畜牧学校深造,学成后回家协助他一起管理公司。小根又投资20万,建起冷库和真空包装车间,产品具备了鲜活冷链销售条件。公司先后获得了自治区标准化示范场、生态养殖4星级示范场、广西水产畜牧业行业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广西养牛先进牛场、广西养殖优秀企业、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于2017年获得桂林市十佳养殖大户荣誉称号,并作为资源县高山黄牛的代言人参加了“党旗领航,电商扶贫-我为家乡代言”活动,获得最有家乡味道代言奖和广西十佳代言人荣誉称号,成为了名富其实的有机黄牛养殖能手。

  富起来的小根不忘乡亲,勇于社会担当,乐于奉献爱心。他把龙塘、田头水、粗石三个贫困村以集体经济专项资金50万元入股公司,贫困村负赢不负亏,每年按投入资金不低10%分取红利,上述贫困村每年将获得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公司实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借牛生牛,与合乎条件发展高山黄牛养殖的贫困户签订黄牛代养协议,由公司无偿提供牛犊,供农户饲养,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实时监测,农户充分的利用自家山地牧草和秸秆资源育肥黄牛,育肥后由公司统一回购,农户养殖期间所生牛犊归农户所有,既高效利用本地天然草场资源,又保证产出质量,实现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公司发展的双赢。公司带动贫困户种植牧草获利。

  企业来提供草种及技术指导,按0.2元/斤回购牧草及玉米杆,每亩效益达万元。公司提供就业机会助力贫困户增收。2016年以来,他带动了400多户贫困户养殖黄牛,每户农户至少增收10400元/年。2018年,小根在下乡考察新养殖基地途中,阴差阳错了解到梅溪镇沙坪村特困户王万弟户房屋建设的实际困难,立即决定拿出5万元,用于扶持其完成了危房改造。

  风雨人生坎坷路,不忘初心砥砺行。小根,这位苗乡的致富“领头牛”,用他的智慧和爱心,带领村民们在致富路上阔步前行。他曾说过:“想以贫困户增收为己任,成为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他用他的执着和坚韧,书写着一位苗乡致富人的的人生。

  小建能于2003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学技术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行情报价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非常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的成功经验,丝毫没有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良好的政治作风作为村委干部一定要具有,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在平时岗位上做好群众表率,发挥党员的先模范作用,绝不参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小富,男,32岁,党员,大专文化,果瓦乡庆阳村党支部书记。该同志是个头脑灵活、敢为人先的好支书,近年来除了自己种地,还带领村民创业致富。其主要先进事迹如下:

  小富同志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学习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乡党委关于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部署精神,积极参加各种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养和训练活动,思想超前,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小富同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敢想敢做的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12月他当选为庆阳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就积极探索,努力寻找致富的新路子,常常组织庆阳村党员和村民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和养殖技术,为了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给广大党员群众开好头、带好路,他结合庆阳村荒山草坡多的真实的情况,搞起了杂交牛养殖,并在庆阳村建起了黄牛品改点,发动群众。平时,他努力钻研肉牛养殖技术,积极通过报刊、远程平台学习各种实用技术,购买有关联的资料回来自学,拓宽知识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积累,他终于掌握了一套扎实的肉牛养殖技术及黄牛品改技术。

  他在依靠养殖肉牛致富以后,不忘乡亲们。他积极组织庆阳村党员和群众学习黄牛养殖技术,热心地带领群众致富。同时组织有志于养殖黄牛的青年刻苦学习黄牛养殖技术,争取让他们走出去。他无偿让有志于养殖黄牛的年轻人跟他学习技术。

  他致富的同时也非常热心扶助困难家庭的孩子读书,每逢村里有人患重病住院,他都去慰问,并慷慨解囊。

  小富同志依靠科学技术勤劳致富,热心带领群众致富,扶困济贫的典型事迹深受当地群众的称颂。他真不愧为我乡创业带富的优秀员。

  小青,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怎么来实现?小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小青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2004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小青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小青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小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小青把握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企业来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小青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养殖业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的同时,小青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小青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小旗,男,1988年7月毕业于蚌埠干部学校,2002年安徽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大专班毕业,2012年取得了安徽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农业推广硕士学位。1988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怀远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至2019年,该同志在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岗位服务31年,常年工作在渔业生产第一线,对全县渔业情况了然于心,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爱水产事业,刻苦钻研,不断探索现代渔业发展新技术,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渔业增产、农(渔)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该同志主持、参加了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大鳞副泥鳅杂交一代(F1)人工扩繁及健康养殖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农业部“安徽省怀远县鳅科鱼类良种场建设”、省科技厅“提高泥鳅、黄鳝繁殖力及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探讨研究”等项目工作;参加“泥鳅亲本选择与培育技术操作规程”、“泥鳅苗种培育技术操作规程”、“池塘生态高密度培育大规格鳅种技术操作规程”3项安徽省区域标准的编写工作;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荣获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1项、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1项、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蚌埠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拥有省级科研成果5项;2017年获安徽省首届水产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中国技能大赛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技能竞赛荣获二等奖,并获“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技术能手”称号;2018年荣获全国“最美渔技员”称号、全省十佳农技员提名表彰,怀远县“五一劳动奖章”、蚌埠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9年安徽省农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获安徽省“技术能手”称号,并按程序正在申报“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第七名,荣获“全国农业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享受蚌埠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13年承担《《大鳞副泥鳅杂交一代(F1)人工扩繁及健康养殖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工作,以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原怀远县渔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单位,在魏庄、常坟等乡镇推广转化科技成果,开展健康高效养殖池塘2200亩,培养养鳅农民1500多人。新增就业5100人,项目带动农民增收7000多万元。

  2014年承担《乌鳢苗种繁育技术探讨研究与推广》项目,在白莲坡镇和荆山镇水产养殖户中示范推广780亩。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全县乌鳢养殖户不仅仅可以自繁自育,而且还向周边地区提供大量优质乌鳢苗种。

  2014年-2016年承担《富有机硒中华鳖养殖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推广工作,2015年项目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016年在全县推广养殖面积2300多亩。

  2016年-2017年承担《怀远县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项目,在全县多个乡镇推广稻虾连作、稻鳅共作、稻鳖共作等生态养殖模式,集成了稻鳅共作、稻虾连作等多项综合种养殖技术,亩均增收1200元,推广面积累计22000余亩。

  2017年参加《国家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站怀远示范县技术试验示范与应用》项目,在怀远县建立面积300亩的泥鳅、乌鳢等主流产品的核心示范区,积极努力配合合肥试验站做好相关研究、推广、示范、总结等工作。同年承担《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IPA)示范》项目推广工作,在安徽省绿源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建成流水养殖水槽750立方米,并通过专家组验收。

  1、开展了“提高泥鳅黄鳝繁殖力及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探讨研究”课题研究以来,与安徽农业大学、霍邱水产局等单位合作,针对泥鳅的生物学特性、亲本培育、人工催产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多个创新点。作为泥鳅繁育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认真研究各水系泥鳅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繁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按照亲本标准选育良种亲本泥鳅30万组,加强亲本泥鳅的饲养管理,合理降低水位,利用阳光提高水体温度,有力地促进亲本泥鳅的性腺发育,共繁殖苗种5亿尾。研制出泥鳅良种批量繁育新工艺,研究了标准化稻田生态养殖、池塘集约化健康养殖等技术。制定了泥鳅良种选育、规模繁育、商品泥鳅标准化稻田、池塘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推广池塘养鳅1000多亩,平均亩产520公斤;推广稻田生态养鳅10000多亩,平均亩产210公斤,平均增产25.5%,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2、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究示范推广《泥鳅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课题,在怀远县5个标准化泥鳅养殖示范区开展泥鳅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示范期间,没发生重大病害现象,商品鳅品质大幅度提高,成鳅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显著。养殖示范区三年累计面积达到36.20万亩,其中:池塘养鳅66122亩,稻田养鳅295870亩。项目总体经济效益49400.31万元。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本课题获得2008-2010年底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

  3、在实施《大鳞副泥鳅杂交一代(F1)人工扩繁及健康养殖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期间,与农业大学祖国掌等教授、专家合作,通过传统与现代育种技术理论与手段相结合,利用种内杂交育种,获得有着非常明显杂交优势的泥鳅新品种,具备极其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选育杂交用亲本20万组,扩繁优势近源杂交组合大鳞副泥鳅鳅苗12.3亿尾,建立200亩池塘、2000亩稻田养殖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健康养鳅技术。培养养鳅农民1500多人。新增就业5100人,项目带动农民增收7000多万元。

  1、在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繁育基地建设生产期间,从2004年到2013年9年时间里,该同志作为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在繁育基地蹲点负责技术工作。重点研究四大家鱼、泥鳅、鳜鱼、翘嘴红鲌、长吻鮠等良种繁育技术。在泥鳅繁育方面,通过多次试验摸索,大胆提出使用新型催产药物催产泥鳅亲本,从而大幅度降低激素药物成本、减少常规激素(HCG)对泥鳅亲本刺激,降低了产后死亡率。在泥鳅批量繁殖、养殖规模及效益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通过筛选使用DOM与S-GnRH-A合剂,改进了定位注射器,自制“泥鳅亲本控制网”等有效措施,明显提高了泥鳅繁育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采取生态培育亲本方法,利用泥鳅受精卵微流水孵化设备,首次在本地成功繁育出翘嘴红鲌鱼苗。

  作为全国早期研究泥鳅良种繁育推广工作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展了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野生群体的池塘驯化、亲本选育、人工繁殖、催产药物研究等科研工作。经过几年的研究探讨,2000年实现泥鳅苗种批量化繁育,2006年实现商业化生产,目前怀远县泥鳅人工繁育的苗种,已连续15年销往全国各地,合计产量达到112.5亿尾。怀远泥鳅种业已发展成为本县渔业三大产业之一,是我省主要泥鳅苗种繁育基地和商品泥鳅产地。组建全国第一家泥鳅良种场——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的泥鳅养殖繁育科技成果,在全省多地推广应用,得到省内外专家一致认可和好评。为泥鳅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做出巨大贡献。

  2、2013年作为第一责任人主持“安徽省泥鳅繁育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在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筹建省级工程中心。建设先进泥鳅繁育设施,修建先进养殖池塘,购买一批研究仪器,建设功能齐全的试验室,总结出泥鳅良种选育技术标准,为安徽省培养了一批泥鳅繁育技术优秀人才,研发了新的泥鳅的苗种繁育技术。2013年底“泥鳅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建成,并顺利通过验收。

  3、2014年参加《富有机硒中华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经常到安徽省黄淮甲鱼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安徽省淮丰园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开展科研试验,研究之后发现有机硒对甲鱼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池塘富硒成鳖成活率提高2%,亩均产量提高12%以上,饵料系数降低10%,硒对甲鱼肉质改善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有机硒含量提升幅度达200%以上。示范推广应用2300亩,增收38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课题于2015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2014年以来,承担怀远县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推广工作,在全县建立了淮西、常坟宋庄、兰桥杨圩、万福砖桥、白莲坡叶湖等7个千亩示范片、47个百亩示范点,发展稻田养殖面积38000多亩。推广养殖模式有稻虾连作、稻鳅共作、稻鳖共作、稻渔共作等,养殖品种有小龙虾、台湾泥鳅、河蟹、甲鱼、草鱼等。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工作以来,全县稻田小龙虾亩产平均185斤,稻田泥鳅亩产平均420斤。种养户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达到或超过亩产千斤稻、千元水产品产值的“双千”标准。如今,怀远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逐步扩大,养殖技术领先周边地区,该同志为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能只在办公的地方里研究规划,不能只在纸上写写画画,要到田间地头去抓落实,要到养殖基地去亲自干,要认真观察记录数据,研究解决生产难题。为了探讨农技推广方式的创新,该同志带头主动要求到养殖生产一线去。在建设怀远县泥鳅良种场期间,负责全面技术工作。该同志长期驻扎在公司生产基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带领大家日夜坚守在生产工地,研究基地场区规划,制定塘口设计的具体方案。成功解决了地形低洼、鱼池渗漏严重等施工难题。该企业被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省级水产良种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此举受到省渔业局和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和领导的赞许。

  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是国家级一类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全国农业行业顶配水平的职业技能竞赛。2015年以来,通过层层选拔代表安徽省队连续三届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该同志努力学知识、辛勤练技能,经过精心准备,积极拼搏,取得了优异成绩,展示了较好知识功底、技术技能水平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在繁忙工作和学习中,该同志不仅注重自我业务水平提升,还不忘帮助同事,共同提高科技服务能力。经常带领年轻同事下基层、教操作,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加强新进单位的年轻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等形式,使青年技干尽快在渔业战线上脱颖而出,成为技术推广工作的后备力量,并在全省农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2017年小旗同志与年轻同事孙成代表蚌埠市队参加省总工会、省农委联合举办的“2017年首届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技能竞赛暨第二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预选赛,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等综合考评,最终以总排名第二的成绩荣获个人二等奖,蚌埠市代表队获得团体一等奖。代表安徽省队参加“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技能竞赛”,获得个人二等奖、团体三等奖荣誉。

  2019年10月份小旗同志带领孙成、张强两位年轻同事代表蚌埠市队参加安徽省农业职业技能竞赛,个人成绩全省排名第一,小旗、孙成、张强三人为蚌埠市队再次夺冠,荣获团体一等奖。11月份该同志代表安徽省队参加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个人成绩全国排名第七,获“全国农业技术能手”称号,安徽省队获“优秀团体奖”,团体成绩全国排名第五、内陆省份全国排名第一。

  小兵,男,汉族,1981年出生,大水坑镇向阳村马沟自然村青年农民。初中毕业后,先后在银川、盐池等地打工,在外打工生涯,使他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技能和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2009年底结婚后,当夫妻两人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0年初,小兵在陪家人去吴忠看病返回途中,不幸发生意外交通事故,突如其来的打击给这个原本幸福的小家庭蒙上了阴影,巨额赔偿让小兵负债累累,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生活困难并没有击垮这位青年农民,处理完交通事故,小兵积极调整心态,凭借自己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积极做出响应国家政策努力学习养殖技术,向农村信用社贷款5万元,购买50多只基础母羊,发展养殖业。

  2014年,村干部了解到小兵家的情况后,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主动帮助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养殖中的困难,帮助扩大养殖规模,新建羊棚4道,基础母羊增加到230只左右,实现了年纯收入10万余元。

  在2015年他主动求变,经过长时间的对盐池县市场考察发现,盐池县养殖肉牛的养殖户比较少,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好、利润高。随后他走访多地,向周围了解养肉牛的基本知识,学习经验,利用互联网和翻阅各种养殖书籍,了解更多养肉牛知识,并到周边一些养殖场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摸清情况后,小兵将养殖的200多只基础母羊,全部出栏,改养肉牛。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由于肉牛成本高,需要资金量大,在村集体的协助下,他向信用社借款27万元,村互助资金贷款1万元,购买40余头肉牛,积极主动改变传统养殖习惯,靠改革创新观念。2016年肉牛年出栏20余头,纯收入20万元,他用自己的努力甩掉了贫穷的帽子,成为了我村率先脱贫的致富能手。

  饮水思源,富不忘本。在发展致富中,小兵同志走在了前列,他在艰苦创业中,得到了乡亲们的关心和帮助,他有着深厚的家乡情结,总想着为村里的发展做些贡献。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和思索,他决定成立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养殖肉牛。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与指导下,他带领5户村民,其中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立了盐池县天顺祥种养殖合作社,主要是做肉牛养殖,并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及市场咨询服务。专业合作社从一成立之时起就树立了“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

  2017年5月,为了让乡亲们有更多的致富路子,他又带领村民一起进行滩羊育肥。有村民想和他一起育肥滩羊,由于缺资金,小兵主动为其担保在信用社贷款20万元,年终实现人均增收10000元。通过几年来的摸爬滚打和艰苦奋斗,如今,小兵慢慢的变成了向阳村的致富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领头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他们,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同时,小兵同志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实际的养肉牛、养滩羊经验。

  2017年,小兵的养殖场共出栏肉牛40头、滩羊200多只,收入55万,现存栏滩羊180多只。下一步他将更好的发展养殖业,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家致富。

  每当提到小兵这个人时,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种树起了一面致富带头旗,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聪明的人从不等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把握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只有踩在机会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人生价值。

  小英同志是明光市明西街道办事处马岗村上东组村民,现年51岁、中国员,该同志拥护中国、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党在农村的新型政策,积极做出响应党的富民政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自2003年承包村里的小二型水库(下马水库),从事养殖业,刚开始由于缺少资金和养殖方面技术,只从事单项养鱼,但是效益很低,每年广投入、薄收入,为了能增加收入在养殖中有新的突破。自2005年主动联合弟弟张明彪在下马水库的上坡上利用荒废地建设猪舍进行养猪,从事了立体养殖业,实行水里养鱼、水面养鹅、库坡养猪、利用库水冲刷猪舍把粪便残料直接冲进发酵池中进行发酵、杀灭有害病菌,在排到库水中养鱼,这样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提高了粪便的利用率,解决了养鱼的饵料问题,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在明西街道办事处政府十分关怀下,畜牧兽医部门鼎力协助为在养殖过程中排忧解难,为其养猪制定免疫程序,并派有专业方面技术人员为其防疫、养鱼从投放到疾病防治、水质调制都有专业方面技术人员指导和提供信息,以养猪促养鱼、再把养鱼可获利润用来扩大养殖业,滚动式发展,联获效益,小英同志在养殖方面能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取精方式,虚心向有养殖经验的同志学习,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养殖经验。

  以致富发展到今天,拥有标准养猪舍栏1000多平方米,年出栏生猪达千头以上。其中野猪养殖出栏达300余头,畜、鱼品达20余吨,鹅年养殖出栏达千只,从而辐射到整个村和周边地区。带动从事立体养殖户2户(耿全义,耿全红),小型规模养猪户达十余户,如:(耿全友,茆新义,胡居祥,马德友,周多奎)等户,养羊户如(冯守张,冯守业),蒋家英同志是当地带头致富的楷模,是双培双带的典范。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养殖户说起她来都竖起大拇指称赞。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我坚信只要勤劳肯干,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太湖县江塘乡五星村贫困户小英动情地说。

  今年57岁的小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疗费用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开始,经评定,小英被评为贫困户。乡村扶贫干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鼓励其发展产业致富。小英通过了解养殖行业发展状况,查询有关政策,最终决定养殖肉猪,每头生猪净收入200元,一年两批100头就能收入2万元,前景巨大。说干就干,2016年,小英通过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在新屋组山场搭起了猪棚,养猪生猪50头。从养殖场的选址,到买饲料,到购买猪崽再到养猪的防疫等,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们都一起为他牵桥搭线年当年,小英户生猪养殖就赚了2万多元,再加上残疾人补助、产业补助、减免新农合等政策,小英户住房、医疗得到了保障,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年底顺利通过了省第三方评估,实现了稳定脱贫。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小英户生猪养殖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造成小英户所养的近一百头生猪死亡,经济损失达8万余元。刚刚过上的好日子顿时又有陷入困难风险,但是在困难面前,小英并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与奋斗的`目标。通过乡村两级帮扶干部的帮助和小英本人的努力,小英利用原有猪棚又干起了家禽养殖业,养殖鸭、豚等肉禽达到3千多只。每只家禽净收入约5元,年出栏三批,年养殖净收入达到5万余元,一年就将瘟疫造成的损失赚了回来,小英又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习养殖技术,特别是防疫知识,注重风险的防范,这样才干得长,养得久”小英现在面对帮扶干部经常这样说。

  小英户的脱贫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强了周边贫困户通过自身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现有贫困户212户710人,已脱贫203户686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将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五星村自身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达到120户,慢慢的变多的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

  小何,男,汉族,现年45岁,新开乡姚家湾村塬上社人,宇宏营旺特种养殖公司负责人。

  2016年,面对群山环绕、土壤贫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村情实际和孩子上学、妻子患病常年服药花销颇大的家境,如何改变村上面貌、脱离贫穷,让全家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了压在小何心口的一块大石,久久难以忘却。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通过养猪改变家庭现状、带领邻里乡亲脱贫致富。但没有技术,靠老办法在今天还行得通吗?一句反问让他再次陷入了沉思,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想办法、谋点子,几天之后他远赴陕西、平凉、泾川等地进行了参观学习,通过学习拓宽了思路、提升了眼界,也学了不少养殖知识。最后他立足于实际,决定回家开办野猪养殖场。面对家中没有积蓄,资金困难的现状,他没放弃,找亲戚、找朋友,找银行贷款,最后勉强建起了厂房,购买了仔猪与种猪,最初厂子只有他一个人,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天黑了他还睡不安稳,可喜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总有回报,第一年他就盈利了,后来他用余钱对养殖场进行了扩建,规模慢慢的变大,目前猪存栏达到了220头,养殖场日常管理也由起初的他一人变成了现在的18人,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

  在致富的路上,小何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了村、社干部群众的高度称赞和认可,他的先进事迹也得到了传颂。主要体现在:

  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学带动。在创业过程中,没有技术他就到外地考察学习,为了把野猪场办的更好,他买了好多关于养殖的书进行自学,遇到有些专业性强、看不明白的内容时,他就到乡畜牧站请教专业技术人员,学懂之后他就在野猪养殖上付诸于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养的`野猪大多数都达到了300多公斤。

  二是甘于奉献,忘我工作。他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三年的创业生涯中,他没有抱怨过一句,每一次遇到困难,他都能从容面对。当有乡亲问他养殖技术的时候,他都能耐心细致的讲解,甚至放下手里的活,手把手指导,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三是致富路上不忘乡亲。作为一名一名员,他一直牢记使命,牢记党的遵旨,全心全意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他的养殖场吸纳了许多出远门脱不开身的在家的群众,帮助解决了贫穷家庭中的实际困难,带领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一些贫困户也学着养起了猪,促进姚家湾村在养殖产业路上越走越远。

  经过几年努力,小何真正的完成了利用养猪这一产业带动大家脱贫致富的目的。三年以来,小何养猪年均收入20万元以上,纯收入15万元。通过小何的示范带动作用,姚家湾村的生猪养殖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这就是一位员,一个把乡亲当亲人的优秀员,相信他在致富奔小康路上会越走越远,也会带领更多乡亲脱贫致富,共同奔小康。

  1988年的冬天,我出生在西安未央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出生后的第三天由于高烧不退留下了不可挽回的后遗症,导致我语言表达障碍和行动不便,经医院鉴定属于二级残疾。

  小学期间,父母每天起早贪黑接送我上学,而他们全然不知身为残疾的我每天都要忍受着同学的欺负和嘲笑,没有人愿意和我做朋友。就在初中刚开学没几天的时候,一位同学由于嘲笑我是个残疾,我再也没办法忍受这样的侮辱与这个同学大打出手。由于老师的及时赶到,阻止了我们的纠纷,从此,这位老师便成为了我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不断关心我支持我。在我内心里,老师的这十年照顾已经不能用感谢来表达了。

  2004年我初中毕业后,由于身体原因,没办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连服务生的工作都没有一个老板用我。直到2005年,我深思熟虑后终于决定,自己的人生将要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完全程。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我毅然开始了我的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当我进入一个新兴的行业时,发现了自己对创业经验的匮乏和行业知识不足,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懂,做事东拉西扯,处处碰壁。对这种的困难我总是对自己说:“刚刚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很艰难,无论是创业资金还是人脉关系都是很艰苦的考验,必须在严峻的`考验之下才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无论做什么行业,第一步是要:踏实的走路,从实干出发。因为争取一个客户不容易,丢失一个客户很简单。交易需靠低成本,竞争依赖高品质。不绷紧质量的弦,弹不出市场的调。因此要制定的策略是:以诚信取胜。”

  2005年我开始和家里人搞养殖,因为和家里的意见达不成一致,所以决定开始做建材陶瓷行业,由于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2005年底退出建材行业。2006年3月一个亲戚知道了我曾经有过创业的经历,便将自己的鱼需物资生意(饲料原料供应:玉米,麦麸)交给我进行打理,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对这个行业轻车熟路,两年间认识了很多饲料厂和渔药厂家的合作人,生意做的如鱼得水,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不知什么原因一大批原料订单被退了回来,导致我将两年来的所有积蓄都赔了进去,后来才分析发现是人员管理经验不足,检验质量不过关,以至最后以失败告终。

  六年的创业历程,我不断的成长,我逐渐意识到,无论做什么行业,学习知识是前提,知识会让我快速、稳健的经营好这份事业。

  我明白“市场是海,商业是船,质量是帆,人是舵手”,唯有知识才可以让自己能很好的把握这四个方面,不停地改进革新突破,达到事业辉煌。“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从始至终坚持的原则。

  创业艰难,想要更大的成功,我还要不断的寻找和摸索。2011年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西部创业网,免费创业培训,申请政府扶持贷款”的消息,非常激动。通过查看网站、电话咨询、现场咨询,我了解到,2009年陕西省、西安市政府在陕西教育学院设立了省市创业培训基地,凡陕西户籍有志于创业的朋友都可以来免费参加创业培训,合格结业者还能申请政府免息贷款。现在已有3000多人参加了免费培训,创办企业400余家,获得创业贷款3000多万元。

  多好的事情啊,创业者就需要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可以与其他创业者交流心得体会,拓宽人际网,寻找更好的发展平台。想到这些,我立即报名,并在2011年10月10日参加了陕西省第11期syb创业培训班。为期15天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大,从创业项目的选择、市场评估再到企业法律责任、制定利润计划等等课程的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创业能力,更坚定了我的创业之路。同时我还结识了许多年轻的大学生创业伙伴,让我感到创业不再孤单。

  我认为一个人富裕了不是成功,只有让周围的人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成功。虽然我是一名残疾人,但仍想用自己努力获得的果实来回报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使更多人脱离贫困。从2010年开始,我用我的微薄之力,多次向贫穷的地方捐献钱物。并且,我希望能借助这样的平台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加入,为了贫穷的地方的发展,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共同添砖加瓦!

  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只有不愿意做的事情。我认为,事业就像钢琴曲,高音是事业的顶峰,低音是走向衰落,我希望所有的创业者能保持中音,发展下去,一定会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小王虽是一名残疾人,但他凭借超人的毅力开创了自己的獭兔养殖事业,同时还带动周边的不少乡亲共同致富。小王从没想到过,獭兔竟然让他实现了从一贫如洗到家产百万的涅槃新生。他的人生犹如一篇童话,我们从他的成功史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努力劳动的伟大价值。

  小王,今年四十岁出头,初中文化,右手残疾,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皇甫村人,人称“獭兔王”。他靠养殖獭兔致富,现有厂房7000多平方米,存栏獭兔5000多只,年收入40万多元。2011年,小王荣获安徽省残联表彰的“安徽省十佳残疾人创业之星”和“安徽省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

  “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回首我的创业之路,个人奋斗和政府扶持是我成功的`两个主要的因素。”近日,小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地说,“对于伺弄庄稼的农民来说,没了右手手指,干活的难度不言而喻,况且我妻子也是个残疾人。上有年迈的老母,下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靠种几亩薄地度日,日子过得很艰难。”

  小王也曾想外出打工,但多因手有残疾而吃“闭门羹”。但是,他不甘心一直贫穷下去,因为他要养家糊口。此后,他处处留心对自己最合适的谋生门路。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命运多舛的小王有了转机。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小王在报上看到了獭兔养殖的信息,他觉得更适合自己,因为投资少、见效快,易饲养,有销路。更重要的是,当地饲料资源丰富,比如花生秧、花生壳、玉米秸等都是獭兔喜爱的饲料。他心里清楚,养殖业虽然风险较大,但要想养殖成功,必须掌握过硬的养殖技术。为了掌握养殖獭兔技术,他先后前往南京农业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拜师取经,并到外地毛皮市场考察。凭借着较强的领悟能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小王很快就掌握了该项技术。

  尽管如此,但小王的獭兔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7年,小王东借西凑6万多元,从河北省引进400只兔种,但没多久獭兔患病,死的只剩下100多只,损失惨重。投入的钱几乎全打水漂了,他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天无绝人之路。滁州市、南谯区残联知悉小王的遭遇后,迅速启动“千元工程”资金扶持他继续养殖,使他当年就获得了养殖成功并实现了赢利。经过几年努力,小王的獭兔养殖初具规模,现有厂房7000多平方米,存栏獭兔5000多只,年销售獭兔2万只以上,年收入40万多元,成了皖东首屈一指的獭兔养殖专家。

  小王致富以后,因他深知残疾人之苦,便想方设法带动其他残疾人就业。2009年,在小王的带动下,本村和相邻几个村20多户村民开始从事獭兔养殖,他主动向他们提供种兔,无偿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他自己研制的饲养配方,大部分养殖户当年就有了赢利。村民刘恩柱便是受帮助的一员。在小王手把手的指导下,当年,刘恩柱家养殖獭兔收入便超过了1万元,2010年突破2万元。2万元并不是个大数目,但对于刘恩柱来说可谓天文数字了。“他到我家来了几十趟,一口水都没有喝过。”提起小王,刘恩柱夫妇俩眼角溢出了泪花。

  为了带动更多的家庭养殖獭兔,2009年底,在南谯区残联和章广镇政府的支持下,小王在镇政府举办了獭兔养殖培训班。小王在培训班上承诺,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如遇到难题,电话联系,随叫随到,并且免费上门收购商品兔。小王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2010年12月21日,小王接到养殖户的求助电话,他二话没说,便骑着摩托车去了。由于积雪路滑,在返回的路上,小王连人带车摔倒在路旁的沟里,昏迷不醒,幸亏过路的老乡发现了他,连忙把他送到镇卫生院,他的头被缝了六针。“只要能让乡邻过上好日子,我吃点苦、吃点亏、受点累,心甘情愿。”小王笑着说。

  与此同时,为了形成规模化养殖,扩大獭兔销售市场,2009年3月,小王登记成立了“滁州市金盛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于同年12月注册了“皇甫辉”牌商标,合作社对成员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防治、统一饲养配方、统一饲养管理模式、统一销售。目前合作成员发展定远、凤阳、明光、来安、南谯等县、市、区62户社员,其中残疾人家庭32户。小王以科学的管理、优良的品种、合理的价格、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养殖户和客户的好评。目前,该合作社年销售獭兔10万只,销售额700余万元,利润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