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提出中药材种植模式产区区划、中药材核心种植模式、中药材种植多元化等概念;总结了破解中药材种植问题及矛盾的六大建议,包括强化政策支持、加大企业扶持、提升中药材种子种苗源头管理与示范、加强道地药材生态农业集群品牌培育与宣传、持续推广核心中药材种植模式、加强生态产品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展望了中药材种植产业规模适度化、技术标准化、模式生态化、运营品牌化、产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高水平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中药材种植产业是保障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源头产业,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1]。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在“十三五”期间体现出更重要的地位,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持续出台,极大地推动了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中药材科学区划、基地建设、种子种苗、种植技术和理念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3],2017年《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发布实施[4],2018年《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正式对外发布[5],2019年《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6],中药材种植产业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也体现了国家对中药材种植基础产业的格外的重视。“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振兴与发展,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有效使用中药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7]。长期以来,中药在预防与治疗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与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及源源不断的优质中药材供给紧密关联,凸显出中药材种植产业的重要性[8]。当前,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新的问题,挑战和机遇。梳理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提出对应的建议与对策,对于保障中医药事业稳健发展、维护全民健康、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概述,提出建议,展望了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逐步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全国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食品与药品安全问题非常关注。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与大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地位尤为突出。近年来,国家及相关单位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9]、《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6]、《关于逐步加强中药材管理的通知》[10]、《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11]、《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5]、《“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12]等中医药政策与文件。各政策及文件的实施对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一系列中药材政策的实施将持续带动中药材种植产业规范化、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未来几年中药材种植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悠远长久,随着我们国家在国际上影响力慢慢地加强,中医药也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知。中医药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格外的重视,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世界各国逐步放宽对中医药的限制和干预,为中药作为治疗药物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大门。据WHO统计,全世界有近40亿人在使用植物药治疗疾病[13],迅速增加的国际需求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中药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我国各省份在快速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与产业化国家策略的指引下,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并建立中药材重点实验室、创新驿站、院士工作站等平台,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在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种子种苗繁育、新兴种植技术、产后加工等环节联合攻关,加强连作障碍、绿色防控等技术探讨研究[14-15]。中药材种植创新技术在良种繁育、生态种植、专用农药、加工技术和追溯体系等方面逐渐得到推广,中药材种植产业总体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中药材及饮片质量逐年向好[16]。
我国中药材生产技术低、主体多、规模小是制约种植标准化、专业化的重要瓶颈[17]。近年来,随着中药材种植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地方政府引导中药材传统种植区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部分品种的种植已基本实现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建立了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的园区和生产基地,大大降低了机耕费、肥料费、农药费等种植成本,大幅度的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实现了中药材规模化生产经营[18]。
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量持续不断的增加。这与人民生活水平慢慢地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剧及医疗保障体制逐渐完备有关,百姓对中医药认知度逐渐提高,对中医药治疗药物及养生保健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19]。查询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库()可知,2019年我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达1653亿元,2016201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38%,2020年,全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为1664亿元,2021年中药材市场成交额为1916亿元(图1)。我国不断扶持中医药产业,中药材市场成交额逐年增加。此外,随着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全面开放,配方颗粒市场需求逐步增长。
《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5]于2018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印发,在充分参考我国道地药材专著与文献调研基础上,对150余种道地药材进行了七大道地药材产区分布规划,分别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为我国道地药材实际生产指明了方向;预计到2025年,全国建成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总面积2500万亩(1亩666.67 m2)以上。其中,东北产区是关药主产区,人参、鹿茸、辽细辛、关龙胆等药材为该产区道地药材,总规划面积为140万亩;华北产区是北药主产区,其中黄芩、甘草、黄芪、款冬花等药材为该产区道地药材,总规划面积为180万亩;华东产区是浙药、江南药、淮药等主产区,主产浙贝母、温郁金、杭麦冬等多种知名道地药材,总规划面积为280万亩;华中产区是怀药、蕲药等主产区,本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等,总规划面积为430万亩;华南产区是南药主产区,该产区出产阳春砂、新会陈皮、化橘红等多种道地药材,总规划面积为160万亩;西南产区是川药、贵药、云药主产区,出产川贝母、厚朴、黄连、川芎等多种药材,总规划面积为670万亩;西北产区是秦药、藏族药、尔族药主产区,本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当归、大黄、纹党参、枸杞、肉苁蓉、锁阳等,总规划面积为800万亩。除已规划的品种外,我国可人工栽培的中药材品种高达300多种,再加上此规划尚处于执行过程中,中药材种植区划难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20]。
我国中药材种植模式多种多样。近年来,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新理念,产生了多种种植模式[21](图2)。按照传统、现代及新兴理念可以将中药材种植模式划分为3类。一是基于作物布局的传统中药材种植模式,包括单一种植模式,如单作和连作,还包括多样性种植模式,如混作、间作、套作和轮作,其中间作包括林药间作、农药间作、果药间作和药药间作4种。二是基于现代化技术(人工干预程度)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包括无土栽培、露地栽培、设施栽培、仿野生和半野生栽培及野生抚育。三是基于新兴理念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包括规范化种植模式、绿色种植模式、有机种植模式、生态种植模式、定向培育模式等。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模式种类非常之多,但仍以传统种植模式为主,部分种植模式概念模糊、缺乏系统化梳理[22]。依据全国各地气候及地形特征摸索各种种植模式、比较其优劣及意义并制定中药材种植模式区划,对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我国中药材种植历史悠远长久,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对可入药的枣、梅的种植记载[21]。结合20122021年我国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统计数据(图3)可知,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逐年增加,显示出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旺盛态势[2]。依照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的初步汇总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国各地中药材种植规模差异较大,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达872万亩,居全国第一;贵州省中药材总面积达773万亩,位居全国第二;其他省份种植培养面积为100万~600万亩。2020年,全国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约为8822万亩。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已汇总到730余种种植中药材的信息,中药材种植热度多年未减、面积持续增长,为满足日渐增长的市场需求和优质中药材供给奠定了良好基础。
种子种苗是中药材生产的前提与基础,开展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与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有利于保障优质中药材的生产[23]。我国中药材新品种的选育在近20年快速的提升,19902019年中药材新品种的种类从10多种发展到116种,新品种数量多达537个,良种繁育体系初具规模,种业发展不断提速[2]。企业及科研单位在我国西南、东北等地区的20个省份布局建设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子基地合计近180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成面积累计近7万亩[24]。我国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试验研究处于农业成熟技术基础上的系统摸索阶段,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逐渐形成,目前种子种苗繁育多采用传统育苗方法,设施育苗与无土育苗也有少量应用[25]。为满足快速地发展的中药材种植业对大量优质种苗的需求,高生产率、全自动化的现代化工厂育苗技术急需在实际生产中大力推广,提升科技对中药材新品种育种、种苗繁育贡献度[26],改变大部分中药还未实现科学育种的现状。
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采用何种种植技术决定了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前途,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产出中药材的品质与应用发展前途。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与种植大户,生产出大量药材,对促进社会经济和特色农业种植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兴中药材种植技术(如组培快速繁育、大棚喷灌滴灌、林下种植、仿野生栽培等)在近10年有了长足进步,快速提高了中药材的种植效率。但是从实际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中药材种植技术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盲目引种驯化。由于气候及外因的综合影响,非适宜产区产出药材品质较低,与道地药材性状相比差异巨大[27-28]。盲目引种驯化轻易造成药材发生移植异化,大幅度的降低药材品质,影响了其产出的经济价值,也会严重冲击中药临床疗效。二是种子种苗问题突出。我国药材种业的商业化育种正处于萌芽阶段,新品种的选育、生产、繁育、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药农生产用种或是由野生品种直接采种,或是由市场购入。这些种子种苗很多都是未经良种选育的地方品种,加上市场上很容易出现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陈充新的现象,使种子种苗问题突出[2]。三是科学化种植技术缺乏。我国市场流通中药材一大部分来源于种植散户及合作社,大部分种植户没有经过系统化培训,也没有学习专业的中药材知识,存在田间管理中过度使用有害农药、除草剂,采收操作粗放、不规范等问题,产出中药材有几率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药效成分含量低等风险[29-30]。
我国中药材种业正处于“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初期[31]。目前可人工栽培中药材品种中,已报道的选育新品种共537个(表1),绝大部分品种尚未开展科学育种。各栽培地野生种、栽培种、地方类型、生态类型、化学类型相互混杂,仅少数品种实现了主栽品种和区域化的大面积推广,如贵州的石斛、宁夏枸杞、云南三七、川芎、川贝母、杜仲等[28]。与农作物相比,中药材种子种苗商品化率不足10%,已有大宗药材品种仅能满足繁育基地所需,发展规模和覆盖区域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32]。目前,各企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所需种子种苗基本处于自繁自用状态,市售种子种苗大多数缺乏严格审核,种不对种的情况时有发生,至今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协同体系还未形成[22],难免会造成中药材品种、品质与药效差异。
现阶段,我国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已经逐步规范化,发展出了一批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其中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品种呈现递增趋势[33],约占我国种植品种的20%。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合作与管理比较松散。一些中药材种植企业或合作社与药农之间的合作流于形式,管理松散,形成的一系列规程只是体现在文字上,并未实施,药农种植中药材能否盈利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依靠市场的调节,导致其收入不稳定,没办法实现利益的共享与风险的共同承担。二是种植规模小且分散。我国现阶段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品种逐年增加,但大部分品种的种植规模较小,不同药农种植的同一品种,由于土地地域限制,种植较为分散,难以达到统一管理的标准。三是中药材基地科研投入及创新不足。中药种植基地建设对于土壤、选育、田间管理及采收等方面均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中药材基地科研人才教育培训、资产金额的投入及创新发展模式落后,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的流程管理工作难以贯彻落实[34]。
我国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初步形成了“四大怀药”“浙八味”“川药”“关药”“秦药”等道地药材优势产区[35]。按照《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5]要求,各地正在进行重点品种的选择与实施。由于地区差异及个人、集体组织管理上的水准差异,在品种细化及选择上存在局限,各地中药材生产和布局任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盲目引种和扩充产区、非道地产区生产道地药材现象层出不穷。道地药材生产布局、细化方案、品种引导及宣传工作等方面还存在不一样的地区差异化定位和品种选择不够精准的问题。
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存在重规模、求速度、田间管理较为粗放的现象,且普遍存在供需信息交流不畅、供需错位问题,导致跟风种植现象严重,价格起伏幅度过大,其最终的原因在于缺乏权威统一的信息发布渠道和长期的利益供给机制。
我国山地、林下药材发展迅速,生产面积超过中药材生产面积的60%。然而,山地药材机械严重缺乏,很多机械都属于空白,致使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低下。对全国各省份135个中药材种植规范基地的统计发现,平均机械化率仅为16.87%,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及初加工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分别为18.48%、22.24%、14.52%、13.78%(图4),统计结果远远低于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2]。
强化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加大公共财政专项资产金额的投入,支持中药材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重点支持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生态种养殖等环节。另外,建立从国家级到省级有关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发挥好产业工作专班和专家组作用,紧盯重要工作、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的实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快速做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一是加大中药材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扶持。通过政策引导,聚集优势资源,加快改革,优化内部组织架构,鼓励企业多渠道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引进行业领军企业。主动对重点区域积极开展精准招商对接,引进一批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与理念,生产、销售、加工所有的环节分类精细化管理,并发展一批基础较好的相关配套企业。
种子种苗是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与动力。通过实施“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及质量保障”项目,支持各省份开展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根据当地优势品种开展科学研究、转化应用等工作,从源头上保障优质种苗供应。按照《“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36]、《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5]等有关要求,加强道地药材种子基地建设,积极地推进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促进重要中药材种子标准化生产。
品牌是一个企业、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实力和发展的潜在能力的集中体现。加强道地药材生态农业品牌的培育和宣传,一方面保障了中药材种子种苗规范化种植、产品加工等重要环节的程序化实施和产品的稳定可控,同时品牌自身将极大促进经济发展,也是目前中药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企业依靠品牌效应,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助于实现产业集群内部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竞争,逐步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我国中药材种植模式繁多,但生态种植持续发展,且整体经济效益十分显著[37]。《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6]要求持续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一是进一步健全生态种植优惠政策,践行生态种植着重关注与优先支持发展;二是加大生态种植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中药农业管理者、经营者和消费的人看到发展中药生态种植的优势和重大成果;三是鼓励种植大户、合作社及企业组织示范推广,在中药材适生区示范成熟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改变传统认为生态种植难度大、收益低的落后认识与思维。
中药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在提升药农收入、涵养水源、保护自然环境、传承文化与种植技术、维护生命健康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38-39]。立足生态优势、基于中药材生态种植的良好势头,大力进行生态产品及其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开发是对《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40]的良好实践,也是协同推进生态友好和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加深产业深度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依据我国各地区地形特征,分区适度规模化发展,推广中药材适度规模化便于中药材集中种植、集中管理、集中采收,能大大的提升中药材成品质量。应逐步采用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公司承包土地等形式将零散土地与零散种植品种集中起来,同时避免大面积土地流转,进而实现统筹管理、合理地布局,统一使用现代化、机械化的种植方式,有效提升种植效率。通过实现集中生产,促进种植过程中的统一管理,按照生产规格要求,统一种子种苗和田间管理采收。实现主体经营单位建立生产有规范、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的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逐步提升中药材质量,保障中药材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推动道地药材主产区规模化种植基地规范化种植技术,实现主体单位机械化生产、优良品种育种、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等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夯实技术基础,形成标准流程,服务于实际生产。帮助种植散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依靠科学技术,宣传教育科学种药,普及新型理念和种植技术的种植模式,全方面提升我国中药种植技术。
加大宣传教育,促进中药材种植生态化,欠发达地区应用林下种植、拟境栽培、野生抚育等生态种植模式,在森林,草原,宜林荒山、荒地、荒滩,退耕还林地等区域开展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成为中药材生产的核心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品牌化对于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是解决目前我国中药材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的重要抓手。在目前全球经济竞争白热化、行业快速更迭的背景下,企业应加强道地药材生态农业品牌的培育并做大做强,充分参考大农业种业的发展经验,打造“品种布局道地化、种子种苗生产专业化、田间管理标准化、种植模式生态化、采收加工机械化”的品牌中药材种植业。
探索中药材+旅游、中药材+养生体验、中药材+种植园游、中药材+文化科普、中药材+购物等多种经营模式,拓宽中药材种植领域,把中药材种植、药材科普、旅游度假、养生保健、中医体验、中医保健产品研究开发、中医文化宣传等融为一体,将中药材种植模式多元化发展。
综上所述,中药材种植在我国既存在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大健康产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中药材种植再次掀起了一阵浪潮,慢慢的变多的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加入到中药材种植行业中,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区积极做出响应政府号召,快速布局重点品种与主攻方向,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逐年增加,产业高质量发展势态旺盛。与此同时,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41]、《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9]、《关于逐步加强中药材管理的通知》[10]、《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5]、《“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12]等文件,为我国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推进我国种植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引领性作用。但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仍然面临种植区域不合理、技术相对落后、优质种子种苗缺乏、机械化水平低、标准化基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地区差异化定位和重点品种选择不够精准的问题,各地政府、农业服务及科研单位也在不断宣传中药材种植的道地性,加强了中药材种植个体、合作社、企业与农业技术专家的一对一指导,大幅度减少了盲目引种及产地扩区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栽培技术落后而导致的病虫害盛行、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采收不应季、产量偏低等一系列问题,也随着“三农”下乡、科技服务一对一、农民夜校、合作社培训及互联网的普及而逐年改善,在缺少销路的情况下,现阶段很少看到种植户单打独斗发展中药材种植,更多的是在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带动和合同保障的前提下,种植户参与地方推广品种的种植,种植户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受限于优质种子种苗自产、自用、自销的特殊状况,种植户、合作社与企业产出的中药材难免存在质量差异,大部分中药材种子尚未从根源上统一。目前,中药材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协同体系还未形成,中药材种业发展滞后也引起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格外的重视。截至2019年,我国良种繁育体系初具规模,种业发展日渐提速,中药材种子种苗商品化和“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未来一段时间,中药材种业也将步入快车道。逐渐规范中药材种植的源头后,依照国家快速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与产业化的重大战略,充分的发挥高层政策引导,大力扶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构建道地药材生态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集群品牌,坚持走生态种植核心道路,逐渐由中药材种植快速地增长步入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阶段,不断追求生态与经济双赢,产出一批能够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中药材生态产品。
未来几年,传统独家独院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将慢慢的变成为过去,在总体良好的大政策环境下,道地药材区划、新兴种植模式与种植技术、优良种子种苗、规范农药管理、机械化等方面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将逐渐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
万修福,王升,康传志,等.“十四五”期间中药材产业趋势与发展建议[J].中国中药杂志,2022,47(5):1144-1152. []
中国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EB/OL].(2019-10-30)[2023-01-14].http://]
曹璞.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研究[J].知识经济,2018(9):67-68. []
吴清华,邱雪,曾铁鑫,等.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中药资源的重点品种分析及合理配置[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19):84-91.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09-05-07)[2023-01-17].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21-12-14)[2023-01-17].https://]
叶小英,曾维一,许润娟.高水平发展背景下的中药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探析以广东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例[J].甘肃医药,2022,41(2):160-162. []
乔国立,张春霞,杨彗慧,等.浅谈我国中药材种植现状及提高种植水平的策略[J].新农业,2020(20):22-23. []
焦阳.我国中药材种植技术现状研究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6(32):16-17. []
宋栋国.新时代背景下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与管理思路[J].中国标准化,2019(10):224-225. []
张伟,王少科,尹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研究[J].乡村科技,2017(10):93-94. []
李红艳.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中药材发展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3):34-36. []
药农网.我国现有的中药材种植业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建议[N/OL].(2019-02-11)[2023-01-23].https://]
赵江怡,孙志蓉,张子龙.我国中药材种植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21,23(2):372-380. []
康传志,吕朝耕,黄璐琦,等.基于系统层次的常见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其配套技术[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9):1975-1981. []
李冉,张文广,成春亚等.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关键技术探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22,24(11):2241-2248. []
李颖,黄璐琦,张小波,等.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进展概况[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2):4262-4265. []
李向东,蒋靖怡,王娟娟,等.中药材工厂化育苗现状及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现代中药,2021,23(11):1857-1863. []
徐向宁.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机,2018,49(6):230. []
景龙.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现状与前景探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9):154-155. []
李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现状与前景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15):119-121. []
李春艳.中药材种植技术与推广建议[J].乡村科技,2021,12(11):60-61. []
马寅其.中药材种植技术现状研究及对策[J].新农业,2021(6):100-101. []
王继永,王浩,曾燕,等.中药材种业发展现状及品牌化战略路径[J].中国现代中药,2021,23(6):955-963. []
刘亭亭.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现状及对策研究[J].种子科技,2020,38(7):103-105. []
瞿丹怡.建议建立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基地[N].上海证券报,2022-03-09(7). []
胡丽,张文生,张占军.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中药材种植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07,9(8):4-6. []
谢彩香,宋经元,韩建萍,等.中药材道地性评价与区划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6):950-95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EB/OL].(2021-08-12)[2023-01-19].http://]
郭兰萍,康传志,周涛,等.中药生态农业最新进展及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8):1851-1857. []
段金廒,郭盛,严辉,等.药材生产的全部过程副产物的价值发现和资源化利用是中药材产业扶贫的重要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2):285-289. []
康传志,吕朝耕,王升,等.中药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实现的策略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22,47(19):5389-5396.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EB/OL].(2021-04-26)[2023-01-17].https://]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加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邮箱:。
地处昆明市禄劝县乌蒙乡境内的三家村,群山环抱,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中药材种植优势得天独厚。云雾环绕的乌蒙山林三家村海拔2260米,年均温11℃左右,年降水量840毫米,森林覆盖率高达78%,被纳...
近年来,云南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稳定在900万亩以上,面积、产量连续多年为全国第一。中药材作为云南省特色优势资源,是发展资源经济、振兴园区经济、活跃口岸经济的重要抓手。作为中药材资源大省,云南在中药材...
2024年7月4日,贵州喀斯特中药民族药野生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在关岭县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荣誉校长张伯礼受聘为贵州喀斯特中药民族药野生资...
编者按:日前,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其中,五个中医药有关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展现中医药科研成果,本报对五个中医药获奖项目进行报道。近日,由中国...
本网站未发布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