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先后4次考察内蒙古,为改革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并在这里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指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进方向。
牢记习的殷殷嘱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牢牢把握主线、全面贯彻主线,同各项工作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塞北草原奏响团结奋进曲。
湛蓝的天空下,阿尔山市第一小学的30余名学生在阿尔山市国门口岸声情并茂地朗诵组诗《中华民族的魂》。这是阿尔山市第一小学、阿尔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等边境党建互联共建单位,共同开展的“铸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主题党日活动中的一项,也是内蒙古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动实践。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近年来,阿尔山市第一小学以课堂为主阵地,组织并且开展以“中华民族大团结——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举办丰富多彩的小石榴籽“逐梦社团”艺体活动,让各族学生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我们要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凝心铸魂,在学生的心中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阿尔山市第一小学团支部书记陈曦说。
当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的社团活动室时,初一(8)班的云鑫正在用毛笔在扇面上细细勾勒,不一会儿,两颗籽籽饱满的红石榴就成型了。“石榴象征着团结,就像我们班一样,是个团结的集体。”云鑫说。
传承不辍,赓续荣光。拥有300年历史、被誉为“孕育内蒙古人民革命的摇篮”的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以“崇尚美、广博学”为目标,开设中国画、剪纸、蒙古象棋等70余门“尚博”中华文化课程,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臻美楼的长廊里,展示着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赠送的挂毯、学生笑脸墙、锦旗、奖杯等,无声讲述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故事。
“2024年高考中,在‘石榴籽’班就读的青海学子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校党总支书记刘彦峰介绍,在伊金霍洛旗与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签订的教育委托培养协议框架下,学校建立了“石榴籽”班,促进两地各族学子交流、一同学习成长,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石榴花开香满园,籽籽同心向未来。近年来,内蒙古各级各类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融合,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
在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内蒙古博物院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藏品证实了历史上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鸡冠壶在辽代瓷器中占有主体地位,是瓷器与游牧民族生活器物的结合,也是各民族文化融合互鉴的例证。”随着讲解员刘弘轩的介绍,观众纷纷驻足、仔细欣赏。
“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特点,我们从大量文物中挖掘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览,从不同角度讲述民族融合的故事,展示了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郑承燕说。
根深方可叶茂,本固才能枝荣。近年来,内蒙古不断丰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载体,鼓励各个地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持续推动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塑形、以文赋能,在各族群众内心不断繁育“团结花”、厚植“中华魂”。
沿着阿尔山市中华文化育道拾级而上,能够正常的看到路边关于56个民族习俗简介的展示牌。“寓教于游,让我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识更加深刻。”来自辽宁的游客李岗说。
“中华文化育道在原阿尔山氧心森林浴道基础上,通过文旅融合形式,将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融入旅游景观中,丰富了游客体验,在润物无声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阿尔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白峰说。
“在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服务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打造等方面,更突出中华民族共同性,有效增强‘五个认同’。”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乌云格日勒说。
缤纷盛夏,走进包头市青山区团结广场,成片的绿植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文化长廊带来丝丝凉意。两年前,青山区将这里升级建设成为民族团结主题景观公园,并设有24节气文化长廊和汇聚民族团结元素的雕塑等。
67岁的蒙古族市民娜仁,天天都会来这里锻炼,她的“舞伴”来自不同民族。“团结广场如其名,民族团结的氛围非常浓厚。我们不分民族,一起跳舞健身,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娜仁说。
近年来,内蒙古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力建设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评选活动,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激励和感染各族群众,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剪纸、竹编、针织、插花……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安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少退休老人每天都来到“乐龄石榴园”参加活动。到了午饭时间,大家就在这里的“老年助餐点”就餐。
安达社区生活着汉、蒙古等10多个民族的居民。面对各族群众关心的“家事法务”,社区成立家事服务工作联盟,提供联合化解矛盾、统筹实施说法、免费法律咨询等服务,实现“以法促团结、以法惠民生”。
“社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融合,让各族群众成为协商议事的主体,以板凳会、凉亭会等灵活方式,在拉家常中拉近邻里关系。”安达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王梅说,社区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社区等。
从基层社区抓起,内蒙古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让各族居民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环境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和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居民的心中。
从呼和浩特市中心向西南驱车20多公里,白色的建筑群“镶嵌”在绿色草场中。这是呼和浩特打造的伊利健康谷工业旅游项目。无人包装线、机器人搬运工、智慧养牛系统……走进伊利集团的现代化工厂、敕勒川生态牧场,游客可以沉浸式观看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过程。
“伊利集团积极发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引领作用,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带动560万农牧民增收致富。”伊利集团党群经理刘晋玮表示,集团打造了“伊利营养2030”和“伊利方舟”等公益项目,惠及各族群众。
许多人对沙漠的印象,往往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而走进位于库布其沙漠的鄂尔多斯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场景。从空中俯瞰,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笔直平坦的马路在光伏基地中延伸,郁郁葱葱的有机农林在四周环绕,碧绿的人工湖宛如一颗宝石点缀其中。
这是由光伏板搭建的多功能新能源基地,光伏地桩能够阻止沙丘移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光伏板则能吸收太阳能发电;光伏板下还种着黄芪等经济作物。达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长钟展宇介绍,基地还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农牧民收入增加了,可以投入更多的钱搞种植、养殖业,实现产业良性循环。
北纬41度,是山葡萄种植黄金纬度。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一半以上的农户种植了山葡萄。“今年的葡萄很甜哩,就像咱的小日子,越过越美。”村民张国利说,村子先后引进双红、左优红等优质葡萄品种进行试种,产出的山葡萄色泽好、糖分足、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近年来,马鞍山村建设了集观光、饮品开发、红酒生产销售、红酒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蒙野红酒庄园,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如今,全村种植山葡萄3500余亩,经营农家乐十余家,还成立了旅游公司,2023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83万元。
地处大兴安岭南麓的兴安盟科右前旗平安村,是一个汉、蒙古、回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子。走进平安村,一座座标准化的果蔬大棚并排而立,到处弥漫着泥土的清新和水果的芬芳。
“从最初的农业生产,到发展采摘、餐饮,再到住宿、培训多元化经营,如今通过番茄公社,探索集民宿、研学、培训于一体的产业融合新模式,各族群众在同商同建谋发展、在同向同行中紧密团结、在同学同创中奔向振兴。”番茄公社负责人齐晓景说。
兴安盟于2022年实施“晓景计划”,旨在培养更多像齐晓景一样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头人,如今已培养产业带头人1288名,辐射带动3.8万农牧户年户均增收4900元。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增收致富,成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安宁宁 郑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