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记者马赞爱吃饺子。在北京参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报导期间,他跑到自助餐吧前问厨师:“有素馅儿饺子吗?”
“韭菜鸡蛋馅儿饺子是我独爱,”马赞说,汽蒸油煎都不可,必得是一瓢清水下锅,看着白色的水花翻滚着挤到锅边儿,韭菜从薄薄的面皮中透出碧绿,一个个元宝逐步兴起肚子,在锅中浮浮沉沉地跳起舞来。“清新!”
谁说只要我国人爱吃饺子?马赞说,亚洲各国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这种小麦做的美食。比方他最了解的阿拉伯油炸大饺子——卡塔伊夫:白面和水之外还揉进了香浓的牛奶和橄榄油,烙个八分熟,圆月形的面皮趁热塞入白奶酪和果仁碎,半数一封口,顺势滑进油锅里滚几遭——外皮金黄焦脆,奶酪软滑甜糯,果仁酥香满口,上桌前再浇上一勺糖浆或蜂蜜,新鲜出炉的卡塔伊夫,带着国际对味蕾的全部好心。
小小一只饺子,能有多少种改变?翻过一座山、跨过一条河,一口乡音便有一种饺子:印度的咖喱馅儿、朝鲜的泡菜馅儿,更奇的还有越南的鱼肉橙皮馅儿、俄罗斯的土豆泥馅儿……饺子有的要在酸奶中煮熟……
酸奶煮饺子?对,参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黎巴嫩大学教授马斯欧德·达希尔说的这种美食叫作希什巴拉克,源自土耳其语“兴起的面团”,是西亚区域盛行的面食:一大锅酸奶撒进薄荷叶、香辛料或许熟肉末,炉子上咕嘟嘟冒了泡,小饺子裹上浓稠的酸奶汁,一盘“人世百味”。
在国外的交际网站上,“手把手教你做希什巴拉克”的抢手视频有65万次播映,下面700多条英语、阿拉伯语留言,有人写道“我妈做的饺子就这样,好馋”,有人说“不错……今日就试着做这个新菜!”
“很难幻想这国际上只要一种饺子。”马赞说,几千年的文明往来丰厚了人类味觉上的感官享用,包饺子用的小麦是4000多年前由西域传入我国的。他指着沙拉台上的辣椒、西红柿、番薯说,这些食材来自中亚、西亚,近些年才在我国盛行起来的紫甘蓝来自地中海区域、黑橄榄则来自叙利亚……
“没有文明交融,咱们的食物会比现在单调得多,日子也没这么多趣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美食嘉年华的网站上,马赞看到了“酸奶煮饺子”的图片,呼朋唤友地要带我们去品这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