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农村人,有多久没见过村里各家猪圈里,活蹦乱跳的猪仔了?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过去15年的时间,
还有三农专家觉得,现在养猪产业振兴了,养猪规模更加集约化,但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利益,相反产业化的养猪模式,正一步步剥夺了农民对养猪产业的参与。
散户的消失是真实存在的。以广东的四会县为例,这里曾经是广东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养猪大县。
过去30年的时间,一些曾经以家庭为单位的散养户,高峰时期夫妻两个人能养200多头猪。但近年来因为政策和养猪的变故,这种局面已不复存在。
曾经,这里一年要向全国各地供应100多万头生猪,最近几年已达不到这么高的规模。
环保,让全县的养猪产业开始整体迁移。2017年以来,整个四会的养殖户都在清退和搬迁,那些能够留下来继续养殖的散户,环保关是底线。
除此之外,2018年出现的非洲猪瘟,对当地散户也是致命一击。原本就处在风雨飘摇局面的养殖户,猪瘟的重创又让不少家庭彻底告别这个行业了。
根据2022年的统计显示,广东全省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下的散养殖户,2017年之前还有超52万户。到了2020年,这一规模只剩15万户左右,散户整体上减少了70%。
散养猪在国内曾相当兴盛,从农村走出来的80后都有深刻印象,小时候的村里,基本上每家每户都在养猪。
这种养猪模式,曾让国内的养猪散户达到7200万户以上,当然,这已经是16年前庞大的规模了。
从那之后,散户的规模就一直在持续走低。因为从时间节点来看,还在2007年前后,国内就曾出现过一波农民不养猪的浪潮。
时至今日,不完全的统计显示,国内散养猪的户数只剩2000多万户,十几年的时间,规模整体上减少了5200多万户,减少的规模超过了72%。
一方面散养猪的规模在持续减少,另一方面国内猪肉的需求还在持续增加。农业部门的有关统计显示,截止到2023年,国内人均消费猪肉达30.5公斤,更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为40.5公斤。
消费量在增加,说明养猪产业的需求也要增加,散户如今又在持续退场,可见未来是产业化养猪的天下。
养猪规模化,就是让散户退场增加大型养猪产业,从近年来的发展的新趋势看,不但规模化养殖在扩大,就连下游的屠宰市场,农民的参与空间也在持续减小。
还是以广东为例,2020年时,全省5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其每年的生猪出栏量占比67%。每年出栏量在10000头以上的养猪场,其出栏量占比已达到14%。
也就说,年养殖500以上的养猪场在持续增加。国内整体的趋势也是如此。2023年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已超过68%,这一趋势已将近70%。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散户的生存空间还会继续减少,直至他们彻底退出市场。与此同时,围绕生猪的屠宰和销售,原先农村那种自然经济形态,也会被规模化的养猪产业取代。
就像近年来引发很大争议的生猪屠宰条例,农民私自屠宰生猪将面临高额罚款。不允许农民经营性质的屠宰生猪,事实上就堵死了散户继续生存的可能。
再者,散养殖户消失了,农村的屠户即使想生存,他们也失去了生猪来源。没有猪可杀,他们更不可能从规模化的养猪场买猪屠宰。
这样一来,整个农村的散养猪产业就彻底崩塌了。正因为这一点,一些三农专家觉得,规模化养猪实际是在剥夺农民的利益。
三农专家李昌平,多年来一直认为,国内目前的养猪产业,是在逼迫农民放弃养猪,从农民手中夺取了这部分利益,最终会破坏农村的经济形态。
在李昌平看来,过去农村的养猪产业,多年来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产业经济形态。
农民养猪是自发行为,不管好坏不需要国家财政补贴,最明显的趋势是,养猪需要大量的粮食和饲料,养殖户会为此提高粮食种植规模。
而在持续的养殖中,产生的肥料又能反馈到农田里,土壤的肥力一步步增加,进而又能提高粮食的产量。粮食多了,猪的吃饭问题就能得到保证,农户说不定还能进一步提升养殖规模。
由此形成的产业链,是一种良性循环,外部和国家,根本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农民能不能把猪养好。
因为村里只要有养殖户,肯定就会存在屠夫。逢年过节农民吃肉,都是靠自养的猪来供应的。而且多出来的猪肉,农民还能拿到集市上贩售。
除了卖猪肉外,有些散养户也会直接卖猪,整个养殖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是农民在参与。养猪产生的所有收益,最终都到农民的腰包了。
然而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出现,且比重慢慢的变大,上述模式则彻底不复存在。李昌平认为,原先散养模式的打破,其实就是存在负面影响的,大多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市场需求来看,由于猪肉的消费量在持续增加,要保证稳定供应,就得有大批养殖公司参与进来。
可企业本身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如果某一时期的猪肉价格并不高,企业养猪的积极性也就不高。国家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稳定的供应,势必就得拿出大批资金鼓励企业养殖。
如此一来,养猪的规模虽然上去了,但是随着投放市场的猪肉增加,零售价格势必会再次下跌。于是乎又开启下一轮循环,即企业降低养殖规模。
在这种忽高忽低的情况下,国家每年都得拿出钱来稳定市场和猪肉价格。农民得不到利益,国家又得持续输血,最后养猪的收益都收归企业和个人腰包了。
其次从养猪产业的角度看,现在的规模化养殖,就是在持续剥离农民的参与。从配种到饲养,从屠宰到销售,所有环节都是资本在扶持和控制,农民在这一领域彻底失去了话语权。
以前为了养猪,每一季产生的农作物秸秆,都要拿回家垫到猪圈里沤粪,这也避免了农作物秸秆焚烧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而且猪粪则是上好的肥料。
现在由于不能养猪了,农作物秸秆就成了没用的垃圾,每年焚烧秸秆会污染自然环境,不焚烧农民处理起来又得额外付出成本。
土地失去了猪粪,农民每年又得大量购买化肥来保证粮食产量。而化肥使用多了,则会导致土壤结板和污染问题。
上述趋势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局面,导致农民不但不能养猪,而且种地的积极性也会减退。因为继续呆在农村种地没有一点收益,相反种地越多还要投入更多成本。
如此一来,农民只能离开土地前往城市发展。所以李昌平认为,目前的这种情况,既剥夺了农民的养猪权利,更深层是让农民失去了乡村振兴的参与权。
因为呆在农村只有付出没有产出,农民的生存都成问题了,最终不得不走上背井离乡的道路。
李昌平甚至更进一步认为,失去养猪的权利仅仅是表面现象,下一步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如果进一步下降,甚至会一步步失去土地。
由于农民在不断进城,撂荒的土地也正在慢慢地承包给大型种植户实现集约化模式。在这种趋势下,农业发展会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并最终会演变成暴利行业。
不过到当时,农民就又不能去参加了了,农业的盈利又进入了少数人的腰包。李昌平还认为,目前的养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就像在走当年房地产的老路。
参与的资本和企业想持续盈利,他们就能够最终靠养猪的规模,来调控市场猪肉的价格。最近几年,市场猪肉的价格总是在大起大落。
另一方面,自从非洲猪瘟以后,国内猪肉的供应量一直在增加,供应能力比2018年至少增长了50%。那为什么猪肉的价格还会居高不下?
因为生猪产业失去了自然调节机制,规模化的养殖,让猪肉的定价权和市场占有率,被少数的既得利益者垄断了。他们掌控了市场的走向,进而绑架了国家政策乃至整个行业。
想象一下,现在一斤粮食的价格只有一块钱左右,便宜的时候只有几毛钱。而猪肉的价格在上涨的时候,一斤能卖到二十多块甚至三十块以上。
这种局面下,农民越来越吃不起猪肉。于是,政府的补贴就会加大力度。但这些补贴实际上都给了大型的养猪企业,虽能调控猪肉价格,但也让产业越来越集中化。